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广告行业信息网!

删帖买卖:谁想让负面信息消失?

来源:城市广告联盟发表时间:2024-12-22点击量:134

   如果不是2013年9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布《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很多网络公关公司的员工还不知道,原来他们熟知并正在进行的工作—网络删帖—竟然涉嫌违法。

 

  而更让业内震惊的是,12月5日,北京警方披露,包括北京口碑互动营销策划有限公司(下称“口碑互动”)在内的6家网络公关公司,勾结部分中介和网站工作人员,从事有偿删除信息服务的非法经营犯罪活动。已有数十名犯罪嫌疑人被抓捕,涉案金额1000余万元。

  被捕者包括口碑互动总裁杨飞等人。早在2009年,网络删帖开始为人所知并引发较大社会争议时,杨飞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大多数企业在面对互联网时往往是弱势的,加上某些网站缺乏自律,很容易滑落到利用网络舆论实现自身商业利益的境地,“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下,网络删帖必然存在”。

  一语成谶。4年后,在一场净化网络环境、整治网络违法犯罪的运动中,杨飞因涉嫌违法删帖而锒铛入狱。随之,一系列围绕网络负面新闻的生产与删除的寻租行为也浮出水面。

  禁而不止的业务

  在“两高”的司法解释出台之前,林广(化名)和很多圈中人一样,以为网络删帖是一件“天经地义”、“无可厚非”的事。林广2005年入行,如今经营一家规模中等的网络营销公司。因与“立二拆四”有过交往,不久前,他曾接受公安机关的询问。

  “立二拆四”真名杨秀宇,2006年9月成立北京尔玛互动营销策划有限公司(下称“尔玛互动”);2013年8月因涉嫌寻衅滋事罪与非法经营罪,被北京警方刑事拘留。

  而早在几年前,“立二拆四”就已对媒体记者承认,网络删帖是其公司的业务之一,“不仅删除网友的帖子、博客、评论,还包括删除网站上的新闻”。

  据知情人士对时代周报记者透露,近两年,“立二拆四”签署了一批危机公关的合同,其中很大一部分业务来自红星美凯龙,具体工作是为这个发展迅速的家居品牌清理网络路障、删除负面信息。这是继网络造谣之后,“立二拆四”面临的另一项指控。

  “过去,删帖在业内再正常不过,以至于签订的合同也被堂而皇之地保存在公司的文件夹里。”林广告诉时代周报记者。甚至,近期他在警局看到尔玛互动提供的危机公关服务合同时,他还感到诧异:“这算违法吗?”而警官厉色答道:“算!”

  林广回忆,那些危机公关服务合同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对企业承诺:当网络上出现负面信息时将负责删除,以此获得报酬。但合同没有注明删帖的方法。

  其实,自从网络公关这一业态诞生,并在2006年后蓬勃发展以来,网络删帖一直都是相伴而生的业务内容之一。

  统计显示,2007年,中国拥有130万个BBS论坛,规模全球第一。而在百度贴吧,网民可以就任何关键字设立专门的论坛,平均每天发布新帖多达200万个。伴随网络话语权的扩大,虚假信息、负面消息呈现出愈来愈强大的杀伤力。

  即便如此,时代周报记者了解到,多数初具规模的网络公关公司提供的服务中,删帖其实并非主要内容,而往往只是“赠送的业务”。

  “通常,网络公关在为企业提供舆情监测、品牌正面形象维护等服务的同时,作为合同的附加条款,有时会许诺在某些情况下为企业删除一定数量的负面信息,一般每月不超过5条。”林广透露。

  据其介绍,这些服务主要是为满足企业客户的要求,“很多公关公司本身不想介入删帖,但有时,由于客户主动要求,我们只能就范。而这次整顿后,公关公司也拥有了充分的拒绝这些业务的理由。”

  重要创收项目

  不过,对于某些公关公司及草根团队而言,冠以“危机公关”之名的删帖生意,却是他们的财源。据北京警方日前披露,口碑互动自2007年底成立至今,每年营业额高达7000多万元,而有偿删帖是重要创收项目。

  “前两年,一些草根团队也专注于删帖。他们通常几个人一队,对互联网十分熟悉,但没有其他业务,只通过有偿发帖、删帖盈利。”正在新媒体领域创业的媒体人刘放(化名)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至今,这些零散的删帖军团依然活跃在网络上。

  口碑互动等6家网络公关公司被北京警方打击的风波尚未平息,12月14日,时代周报记者以客户身份联系了三家小型网络公关公司的客服,希望能删除一条新闻在网易财经、搜狐财经、凤凰网财经以及MSN理财4个频道的链接。

  结果,三家公司中只有一家明确予以拒绝,认为“无法处理”;另外两家则都给出了数千元不等的报价。而该条新闻在搜狐财经的转帖,因为有两万余条评论,而被其中一家公司叫价9000元。

  报价最高的这家公司的客服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删帖是违法的,但我们会通过合理、安全的方法去解决。我们不能保证4个网站都能删帖成功,但概率较高,具体要等你们确定删帖后才能与网站联系。”

  据该客服介绍,客户确定需要删帖后,必须根据报价,将费用打入公司提供的支付宝账户内;随后,网络公关将与网站联系;待删帖成功后,客户确认收货并付款。否则,申请退货。

  公关三大利器

  删帖尽管至今禁而不止,但这并不说明它是一桩简单易行的买卖。

  北京一家大型新闻网站的职员告诉时代周报记者,正规网站的删帖有严格规定,须经过通知删除、报领导批准和执行三道手续。而被删文章需要每天整理存档,档案中必须体现文章序号、标题、删除者、删除日期、删除原因、通知删除人、批准领导等项目。

  “在大型新闻网站删帖非常困难,员工私下删除的可能性几乎没有。否则,不但容易被发现,还会面临处罚甚至开除的下场。”该职员甚至表示,“有时,上级主管单位要求删帖,网站也要理论一番,直到说不过时才删除。”

  而从历史档案来看,上述这家新闻网站的删帖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商业合作伙伴或广告客户属意、原发稿媒体要求、有关部门指令与通知,等等。

  尽管某些网站内控森严,但网络公关自有一套神通予以突破。据林广所述,删帖主要有三种途径:第一种,走正规渠道,也就是以当事方的名义向网站客服提出删帖申请,并递交证明文件。此外,还有一种做法是直接向网站发出律师函;第二种,花钱删帖;第三种,依靠政府关系。“多数地方的公安部门都设有网监处,他们有渠道对舆情实行灭火。但有时,其通过主管部门给网站下达的删帖任务中,10个链接里会有好几个是商业品牌的负面信息。”林广说。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上述三套招数被网络公关演绎成了各种荒诞的故事。比如,据中国质量万里行报道,2010年下半年,有网络公关公司曾伪造盖有“新华社”公章的传真函,函中要求有关网站删除其转载的新华社的某篇报道。

  而据时代周报记者了解,某些网络公关公司可以伪造各种证明“帖子应该被删”的文件,包括删帖函、律师函等。甚至还上演过“伪造地方政府公章、冒充网监处工作人员”的桥段。

  再如,包括“立二拆四”在内,收钱删帖是目前被曝光的网络公关公司中普遍涉足的违法行为之一。据口碑互动公关部总监杨某向北京警方交代,仅2013年1月至9月,该公司公关部用于支付公关中介和贿赂网站工作人员的费用就达到47万余元。

  借删帖敲诈勒索

  2012年9月,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曾以涉嫌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批捕百度前员工、社区搜索部用户运营管理专员许某及同伙吕某。

  据披露,许某曾负责百度贴吧内吧主投诉与吧主审核的工作。2012年5月中旬,许某未经公司授权,违规设立“小吧主”账号,由吕某联系需要删帖的客户,在不足两周的时间里,删帖300余条,获利6.74万元,两人最后以三七比例分配赃款。

  “网络公关之所以能够打通在各个网站删帖的渠道,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新浪、搜狐、百度等网站,虽然平台本身不依靠删帖盈利,但某些腐化的职员希望借此创收;其二,互联网上一直存在相当数量的小网站,以逼迫企业删帖为盈利模式。”林广如此介绍道。

  事实上,如果在百度上输入“315”,至今还能搜索到1亿多个网页,前几页的链接大多是消费维权类网站。而以“维权”、“调查”等关键词检索,还会跳出一些闻所未闻的网站,其“奇葩”之处在于,整个页面全是密密麻麻的负面信息。

  新浪微博一位粉丝超过100万的大V告诉时代周报记者,自己的家人曾备受困扰,“当时,公司的一个项目缺乏某些手续,一些不知哪儿冒出来的网站便添油加醋,编写了很长的爆料帖,并把文章链接发到公司邮箱,极为嚣张地索要公关费。”

  据这位大V接触,有些网站“完全是只认钱的节奏”。有时,一些长期不被理睬的小网站突然遇上某个企业出钱删帖还会狮子大开口,要价“一条几万”,趁机敲一笔竹杠。

  而更复杂的情况是,有时,网络公关公司也会以“删帖”之名,行“勒索”之实。

  时代周报记者在采访中就了解到这样一段往事:某企业曾委托一家网络公关公司删除一段内容,于是要求其检索网页,统计需要删除的文章链接的数量,并给出报价。然而,这家公关公司居然申请了马甲,将这条帖子发至凯迪、天涯等自己有能力删帖的多家网站,随后向企业索要巨额删帖费。

  严打之后

  2013年下半年以来,非法删帖问题开始被全国多地公安机关密切关注。

  此前,公安部曾发布通告称,从2013年6月至12月,全国范围内将开展为期半年的专项行动,依法打击民众反映强烈的网络违法犯罪活动,要集中打掉一批为网络违法犯罪“输血供电”的网络服务商、代理商、销售商、广告商……

  8月,公安部又决定在前期行动取得明显成效的基础上,深化打击整治网络违法犯罪专项行动,希望协同外宣、通信等互联网管理部门,集中整顿一批管理混乱、违法犯罪活动突出的网站、微博客、搜索引擎、网络社区、购物网站等网络平台。

  10月中旬,在公安部的统一指挥下,警方在全国10个省市展开抓捕行动,逮获犯罪嫌疑人数十名,包括公关公司人员、中介人员以及网站工作人员。

  12月5日,业内流传已久的口碑互动等公司遭到北京警方调查的消息得以证实。消息爆出后,业界顿时风声鹤唳,网络删帖一时间成为圈内人避之不及的话题。

  12月中旬,某知名论坛的主编铁浪从时代周报记者口中听到“删帖”二字时便大声喝道:“以前可能有,现在谁还敢?”

  北京一家财经公关公司的负责人肖伟也向时代周报记者表达了同样的观点,“北京抓了不少人,删帖生意不好做啊!”

  而这场整顿运动带来的一个“惊喜”是,某些地方政府的“公关费”竟然成功实现“瘦身”。

  江苏某县宣传部门一名负责人就告诉时代周报记者,此前,当地某位领导大搞市镇建设时期,舆情问题比较突出,有时一下子就要花好多钱“灭火”,而且,“哪家单位出问题,哪家出钱擦屁股”。

  另一名地方宣传部门负责人则表示,过去舆情问题严重时,他们最多曾一年花费几百万“灭火消灾”。

  事实上,在这一波网络整治运动之前,诸多社会热点事件大都先在互联网上曝光,继而发酵,并引发全社会关注,譬如邓玉娇案、钟如九事件等。

  而为业界所熟知的是,地方政府曾是网络删帖的重要需求方。“当遭遇重大舆情危机时,他们有时会拿出好几十万找人帮忙,挨个网站删帖。同时,政府还倾向于一种最直接、最方便、最彻底的方法—通过主管单位的领导直接给网站下达删帖指令。”肖伟说。

  不过,2013年以来,前述两名宣传部门负责人坦言“这部分的花销已明显减少”。其中一人认为,这得益于中央对报纸、网络等媒体的重视与管理。而另一名负责人则表示,他们如今已改变工作方法,“推出了一些信息公开化的举措。当爆出问题时,相关部门被要求迅速做出处理,并将结果公布在网站上。如此一来,减少了很多舆情上的麻烦。”

  客户的“刚需”

  尽管政府的删帖需求逐渐萎缩,但需求方的名单上还有企业、组织、个人等。而需求催生市场,这也是网络删帖至今仍未被根除的重要原因。

  譬如,林广此前接触过一位企业客户,其仔细阅读危机公关合同后发现,购买舆情监测、正面形象维护等服务后,可以免费获得一些危机公关服务(实质即为删帖),他做出了一个滑稽的回答:“能否只要免费的部分?其实,我们只需要那些。”

  肖伟分析道,事实上,并非所有企业都有手眼通天的能力,可以找到网站的主管单位帮忙灭火;大多数时候只能通过支付不菲的费用找人脉、托关系,删除负面信息。至于一些没有背景的社会组织,以及丑闻缠身的官员或是企业老总,他们摆脱舆论困扰的方法,往往也只有出大价钱删帖这条路。

  在林广看来,删帖需求中存在合理成分。比如,有的负面文章实则为企业的竞争对手故意抹黑;有的帖子则将企业在生产、流通、销售等环节中出现的某个瑕疵放上网络,无限放大影响;还有一些网页链接,完全是某些网站勒索企业的“工具”。

  “其实,一些规范的网络公关公司所删除的帖子,往往都是企业完全可以通过法律途径处理的虚假信息、不实传闻。但问题在于,这种正规方法耗费时间,而负面信息的效应往往会在很短时间里发酵,给企业造成困扰。”林广说。

  他认为,在打击非法删帖的过程中,政府应当加大力度,关停那些以逼迫企业就范为盈利手段的网站,杜绝网站通过发布未经证实的虚假信息获得收益。“过去,很多企业对互联网缺乏重视,但如今已开始与大型网站、论坛建立联系,并逐渐熟悉他们的删帖机制。而随着政府的管理越来越规范,删帖生意的市场空间将慢慢缩小。”

  而在新媒体人刘放看来,“一家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难免遇到各种危机。一定程度上,他们应当向某些地方政府学习,改变应对思路。因为,删帖不是根本之策,真正的危机公关应当是遵循尊重受众、保证受众知情权、及时与媒体和受众沟通等原则,在第一时间澄清误解、承认错误。与此同时,有关部门应当设立长效机制,打击、严惩恶意造谣者。”

咨询热线:

400-966-0803
在线咨询

客服在线时间:早上9点~下午6点,其他时间请在线预约报名或留言,谢谢!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广告服务|网站留言| 违规举报

版权所有:(c)2008-2018 ADURB.ComB2B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陇ICP备13000941号-3